
船舶吨位是衡量船舶的大小和运输能力的重要参数,也是用以衡量对船舶设备的要求和技术管理的标准,是确定船舶最低船员定员的依据,是用于船舶登记、检验、引航费、拖驳费、码头和浮筒的停泊费等的计费标准。
船舶吨位与载货量(载货吨)、排水量不同的是: 载货吨、排水量是重量的概念,有单位,而总吨位、净吨位为容积的概念,没有单位。
船舶总吨位、净吨位与以重量单位表示的船舶载货量和排水量也没有固定的对应关系,是不能混淆的两种概念。
一、船舶总吨位
船舶总吨位即按规定丈量确定的船舶总容积(GT)按下式求得:
GT=K1V
式中:K1——系数,按下式计算,或按下表选取:
K1=0.23+0.016 lgV
V |
K1 |
V |
K1 |
V |
K1 |
V |
K1 |
50 |
0.2572 |
700 |
0.2755 |
5000 |
0.2892 |
20000 |
0.2988 |
100 |
0.2620 |
800 |
0.2764 |
6000 |
0.2905 |
25000 |
0.3004 |
200 |
0.2668 |
900 |
0.2773 |
7000 |
0.2915 |
30000 |
0.3016 |
300 |
0.2696 |
1000 |
0.2780 |
8000 |
0.2924 |
35000 |
0.3027 |
400 |
0.2716 |
2000 |
0.2828 |
9000 |
0.2933 |
40000 |
0.3036 |
500 |
0.2732 |
3000 |
0.2856 |
10000 |
0.2940 |
45000 |
0.3045 |
600 |
0.2745 |
4000 |
0.2876 |
15000 |
0.2968 |
50000 |
0.3052 |
式中V——按规定丈量所得的船舶总容积(m3),按下式计算:
V=V1+V2+V3+V4
其中:V1——量吨甲板以下所有围蔽处所的型容积(m3);
V2——量吨甲板以上所有围蔽处所的型容积(m3);
V3——量吨甲板以上应计入的固定载客开敞处所(系指除围蔽处所外,均为开敞处所)的型容积(m3);
V4——量吨甲板以上应计入的固定载货开敞处所的型容积(m3)。
船舶的净吨位即规定丈量确定的船舶有效容积(NT),即在全船总容积的基础上,扣除非赢利处所的容积,现行的内河《法规》不要求对船舶有效容积进行一一的丈量,而是对应不同种类的船舶给定了不同的净吨位系数K2,净吨位按下式计算:
NT=K2GT
式中:GT——量计所得的总吨位;
K2——系数,按下表选取。
船舶种类 |
K2 |
干货船、液货船 |
0.56 |
客船、餐饮趸船、Ⅰ型客滚船、滚装货船 |
0.60 |
甲板货船、半舱船 |
0.95-0.6 |
舱口驳船、液货驳船 |
0.84 |
Ⅱ型客滚船、车客渡船、火车渡船 |
0.52 |
不载客货的船舶 |
0.30 |
注:①甲板货船、半舱船(含甲板货驳、半舱驳、汽车渡船/驳、火车渡船/驳)、其K2=0.95-0.6 ,式中的H为载货甲板距基线的垂直距离,D为型深,当 <0.5,取 =0.5;
②舱口驳船系指量吨甲板下载货的非自航船;
③干货船系指除甲板货船、半舱船之外载运干散货的自航船;
④液货船系指油船、化学品船、散装液化气体船等;
⑤不载客货的船舶系指工作船、推(拖)船、工程船等。
对具有多种用途的船,由上表按船舶种类查得的K2值中取其大者。
《法规》对吨位丈量的要求:以米为计算单位,在计算中所采用的量度取至厘米。计算所得的总吨位和净吨位的数值只取整数,不用小数点以下的数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