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记者从江西省水上救助服务中心获悉:江西省水上救助服务一大队在配合船检部门对所属办公水泥趸船“赣救趸901”换证检验中,创新运用已列装水下机器人自行完成趸船水下混凝土结构影像采集工作。据了解,这也是江西全省首次将水下机器人技术应用于船检领域,标志着在“人机协同”技术应用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据了解,水下机器人凭借其搭载的高清摄像头和强光流明系统,对趸船水线以下船体外板、底板混凝土外表等关键部位进行影像采集。通过实时回传高清视频画面,验船师可直观判断船体是否存在裂缝、混凝土外表有无脱落等问题,显著提高检验效率和精准度。相较于传统依赖潜水员水下拍摄检验方式,水下机器人具备全天候不间断作业能力,有效避免人员受水流、低温及水下复杂环境影响,在提升作业效率的同时大幅降低安全风险。
在检验现场,潜水组成员与水下机器人操控人员紧密配合。“我们凭借多年的潜水经验,预先布设信号绳,为机器人规划行进路线,让它顺利完成任务。” 潜水组成员表示,操控人员可通过控制面板,实时调整水下机器人的姿态、行进路线和镜头角度,确保检验区域能够全方位覆盖。这种 “事前规划、事中调整、机器为主、人力为辅” 的作业模式,既发挥水下机器人灵活稳定的作业特性,又保障作业的安全性和检验精度,是水上救助体系从 “人力主导” 向 “智能协同” 转型的重要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