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即决战、起步即冲刺。泰州市港口以奋进姿态,抢抓机遇,开足马力,夺得首季“开门红”。今年一季度,全市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05亿吨,实现稳中有升,集装箱吞吐量11.1万标箱,同比增长4.3%,为实现全年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明长江码头表现亮眼。近日,随着总重逾千吨的超大型进口精密设备缓缓吊装上岸,大明长江码头又一次迎来标志性物流作业——两台500吨级超大件设备将通过码头中转仓储并借助长江黄金水道高效运出。
该码头位于长江江阴水道北岸、靖江下四圩港河下游,由大明国际投资兴建,年设计通过能力达105.3万吨。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物流枢纽,去年7月开业后,其“钢铁产业链专用型服务码头”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振兴泰州市港口经济的又一强力引擎。通过“分段式装配+水路直运”模式,码头实现了产品安全、优质、高效起运,为超大件产品顺利运输提供了可靠保障,显著降低公路运输压力与物流成本。
“自从去年12月取得港口经营许可证以来,今年首季度,我们已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38.74万吨,尤其是3月份增长势头明显。”大明长江码头相关负责人说。
姜堰优力博集装箱码头也捷报频传。今年3月,该码头迎来里程碑时刻——单月集装箱作业量首次突破5000标箱大关,总计完成箱量达5253标箱,作业量创下开港以来历史新高。
2024年,姜堰优力博集装箱码头与上港集团签约ICT合作协议以来,将上海港港口服务前置到长三角内河港口,与上海港实现了无缝对接,货物在泰州即可享受上海港的外贸箱源和航线优势,企业无需再考虑中间复杂的转运环节,大大简化了物流流程,提高了运输效率。
“经统计,今年3月份,ICT项目箱量占当月总吞吐量的41.63%,同比去年增长14.8%,成为拉动增长的核心因素。”江苏优力博国际港口物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冰分析说。“ICT不仅打通了物流堵点,更让我们泰州的生产企业享受到‘家门口就是国际港’的便利,这一模式越受到客户欢迎,我们的业务就越红火。”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3月6日,由深国际港口供应链公司协同引进的满载45800吨动力煤的巴拿马籍外轮“ACEWIN(王牌胜利号)”成功靠泊深国际靖江港1号泊位,这是深国际码头获得对外开放资质后外贸货轮的首次靠泊。随着本次外轮的成功靠泊接卸,也标志着长江黄金水道再添国际航运新节点。
值得一提的是,泰州市港口吞吐量不断提升的同时,大力推动港口企业低碳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发展体系,以产业“含绿量”塑强发展“含金量”,走出了一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远眺深国际靖江港智慧物流港区,一片片光伏电板规整地分布在封闭式料仓屋顶,这是目前全省港口码头总容量最大、发电量最多的光伏发电站。深国际靖江港以打造长江沿线最低碳环保的散货港口为目标,充分运用“光伏+港口”模式,不仅有效提高码头作业区绿色电力利用率,还大幅减少作业过程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还首创长江沿线连跨式钢结构全封闭大棚和配备封闭式廊道、干雾抑尘、粉尘监控、污水处理系统、岸电接驳系统等环保设备设施,全面打造“绿色近零碳港口”。目前,3个封闭式料仓已完成8万平方米光伏发电系统的覆盖,年发电量预计高达1200万千瓦时,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000吨。
在太和港务码头作业区,一辆辆重卡运输车也脱下“红装”换上“绿装”,装车、卸货井然有序,成为全市首家使用新能源车队进行运输的港口企业。这批新能源重卡、装载机、抓料车既消除了尾气排放,还减少了能源消耗。据统计,去年,该码头使用新能源重卡运输货物298.8万吨,用电48.74万元,少耗油13.86万升,节省油费累计102.82万元,每吨用电较用油节省50%以上。
“在‘双碳’背景下,我市各港口企业抢抓‘两新’政策机遇,纷纷开展装卸工艺改造、设备焕新,积极打造绿色生态港口,通过节能减排,反推了效益提升,一季度表现尤为明显。”泰州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泰州市入选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这将为港口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泰州市将以打造专业化港口枢纽为契机,持续为以“大海新晨”为标志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赋能,助力构建“港产城”深度融合的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