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走深走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战略举措。
我国进出口货物总运量的约90%是通过水运完成的,水运是我国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运行业新质生产力是低碳化、智能化、高效化等现代化交通运输服务品质在产业发展的集中体现,表现出“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等新质生产力特征。发展水运行业新质生产力,对于我国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能量和信息“双轮驱动”生产力变革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有学者研究观点认为“能量和信息是驱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两大主线”,新质生产力实际上就是能量和信息“双轮驱动”下的生产力变革。

宁波舟山港甬舟公司。
从能量主线看,以减少甚至取消使用化石能源为目标的绿色港口、绿色航道、绿色船舶,是新质生产力促进行业变革的主要载体。绿色低碳发展使水运交通行业呈现三大趋势:
——发展要求由“浅绿”向“深绿”转变,绿色发展管理对象从“部分”扩至“全体”,水运由过去单一环节、部分区域的节能减排向物流供应链全生命周期零碳化发展;
——生态影响由“留印”向“无痕”转变,工程建设、管理运行将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影响;
——能源资源由“消费者”向“供应商”转变,能源利用多元化、清洁化,水运由单一能源消费角色向消费、生产、交易、储存多重角色转变。
从信息主线看,以融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目标的智慧港口、智慧航道、智能船舶将成为新质生产力促进行业变革的主要载体。智慧发展使水运行业呈现四大趋势:
——技术加速迭代升级,加快形成生产自动化、管理智能化、服务智慧化的新业态,港口作业将逐步少人化甚至无人化,港口物流供应链“信息孤岛”将被打通,港口、航道、船舶实现数据驱动的协同化智慧化服务;
——业务加速创新重构,业务由资源要素控制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由对内综合管控向对外综合服务转变,由围绕客户的价值服务向生态价值链的服务转变,港口将围绕物流供应链延伸业务,向内陆发展,向综合物流中心和商贸中心拓展,未来港口间竞争向港口群间的竞争以及产业链、供应链间的竞争转变;
——服务加速提档升级,表现在服务能级提升、服务品质提升、服务效益外溢,数字航道技术将大幅提升航道通行能力,智慧港口将提高口岸通行效率,使之更加深度嵌入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更高水平开放;
——生态加速开放融合,围绕物流延链、产业补链、价值升链,不断扩大生态圈,港口方面将不断强化港产城贸一体化融合发展。
促进港口向能源供给枢纽转型
据克拉克森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全球船队中使用替代燃料作为动力的船舶比例已从2017年的2.3%增长至6%,预计到2030年替代燃料动力船舶比例将达到23%。2023年《美国联邦运输脱碳蓝图》中提出了“确保到2030年全球5%的远洋船队能够使用零排放燃料,至少覆盖三大洲的10个大型贸易港口可供应零排放燃料”的目标。因此,大型港口需要承担供能枢纽的定位职能,实现港口由运输、贸易枢纽向新能源产能、储能和供能枢纽方向转变,能源供给转变是水运交通围绕能量主线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发力路径。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罗泾集装箱港区一期。
港口可以打造成为海上风电一体化的风能港口。海上风机产生的电能通过海上升压站后输送到陆地,港口作为能源中心可以为临港工业集群提供风电供给。此外港口还是海上风电设备存放、运输、安装的基地和枢纽。丹麦的埃斯比约港是当前全球最大的风电港口,服务了欧洲80%的海上风电装机容量。依托港口建立海上风电能源母港和运维母港将是未来的趋势。
港口也将转变成为“产销用”一体化的氢能港口。港口应成为氢能生产储能枢纽,目前世界各国正在因地制宜利用“海上风电”进行氢能制取,港口将成为海上氢能登陆储存的主要区域;成为氢能应用示范的枢纽,欧洲共约3200万吨的氢能总需求中,至少有1500万吨用于港口地区,占比高达46%,港口和临港区域将是氢能消耗的主要区域,能够形成产业的聚集效应;作为氢能贸易的运输供给枢纽,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预计,到2050年全球大约1/4的氢气将用于国际贸易,其中一半将通过船舶运输,鹿特丹港在港口引入大规模氢气网络,预计在2030年可为欧洲供应460万吨氢气。
做好信息新技术应用场景搭建
2021年美国出台《美国创新与竞争法案》,增加其在“无尽前沿”(Endless Frontier)科技的投入,巩固其在源头技术研发的领先能力。德国的工业4.0核心是利用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的融合,提升制造生产领先的能力。
笔者认为,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结合两者优势,将新技术迅速应用到产业中,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作业现场。
首先,搭好港口、航道等基础设施应用场景,进一步打通港航领域现实与虚拟映射的高速通道。
我国已建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18座,在建包括改造27座,已建和在建数量位居世界首位,下一步新质生产力在信息技术的突破将带来数字孪生的航道、港口与现实生产的互动场景进一步丰富,以船岸协同、自动驾驶船舶、船舶远程操控靠泊、离港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实时感知、远程控制新技术将在港航领域进一步得到扩展应用。
其次,搭好港航领域运营管理场景,运用垂直领域AI应用技术进一步颠覆运营管理模式。
当前人工智能(AI)飞速发展,OpenAI推出的ChatGPT和Sora正对各行各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Sora是专为影视领域设计的AI产品,这表明人工智能在垂直领域内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巨大潜力。通过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进一步推动水运交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在船舶运营管理中,AI可以分析船舶运行状态数据,预测潜在故障,提前安排维护和修理,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降低运营成本。法国一家技术公司通过AI技术,针对发动机转速、舵角以及风助推进设备的部署等方面对船员提供建议,实现了船舶高达14%的燃油节省。
此外AI还可用于船员管理、航运市场指数查询、绿色减排等领域工作,优化现有的运营管理模式。
(作者单位: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