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0万标箱,创造单月吞吐量历史新高。
新春伊始,上海港以“开局即决战,起步即冲刺”的奋进姿态,从深化市场合作到优化生产组织,从设施设备保障到技术创新,以实干为笔、以数据为墨,绘就了一幅新春开局的火热图景。
生产纪录屡创新高
船舶进出有序,吊机繁忙作业,车辆来往穿梭……2月14日,记者在上海洋山港看到了火热的生产场景。刚刚过去的1月,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0万标箱,创造单月吞吐量历史新高,洋山港以253万标箱的吞吐量占比超五成。其中,洋山一二期运营企业上海盛东码头以95万标箱创下了开港以来单月集装箱吞吐量新的纪录。
与此同时,进出洋山口岸的国际航行船舶数量也维持在高位区间。据上海边检总站洋山边检站统计,1月份该站累计查验入出境(港)国际航行船舶数量超910艘次,也达到了开港以来同时段历史最高值。
作为长三角对外出口的重要枢纽,今年以来,洋山港各集装箱运营企业加足马力,强化跨港区生产系统一体化运营,深化国际中转箱转运管理,优化洋山港区与集疏运中心业务协同,勇夺新春“开门红”。
盛东码头营运操作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开年后,日均吞吐量3万标箱已成为新常态。公司精心编制作业计划,合理调配生产资源,充分发挥智能堆场优势,加快堆场周转;同时,切实做好干支线船舶平衡,努力提升支线船舶作业效率,缩短船舶在港时间,提升码头岸线利用率。”
在控江襟海的外高桥(11.680, 0.06, 0.52%)港区,浦东公司统筹编制生产计划,合理安排人机出勤,灵活调配岸线、箱区,全力释放产能,提高作业效率。尚东分公司挖掘堆场潜力,对内提升堆存效率,调整进出口堆存比例,增加可循环作业箱位,对外积极与船公司箱管保持每日联系,使堆场利用率控制在合理运转范围内,有力保障码头生产高效运行,春节期间完成吞吐量95970标箱,同比增加3.1%。
同时,面对早春寒潮、风雾等恶劣天气影响,全港启动应急预案,储备防冻液、草垫等物资超万件,一线员工24小时轮班值守。合理调配码头生产资源,提升作业效率,全力跑出新年加速度——春节前六日,上海港作业干线船27艘次、支线船79艘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65206.5标箱,日均箱量27534标箱,超上年同期水平。
业务边界不断拓展
上海港深知“市场为先”的重要性,1月就召开了干支线船公司客户恳谈会,与马士基、中远海运等国际航运巨头深化战略合作,强化互信共赢。
上海港通过优化航线布局,1月份国际中转箱转运效率提升15%,沿海捎带、跨境电商等新业务模式持续扩容,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注入新活力。
在拓展业务边界上,上海港聚焦“多式联运”与“空箱流转”两大抓手。依托ICT(内陆集装箱枢纽)模式,港口与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城市群形成高效联动,1月完成跨海中转箱转运2.8万标箱,国际中转占比达50%,空箱调拨效率显著提升。通过提前协调船公司将空箱调拨至内地场站,春节期间上海港海铁联运到发量近4000标箱,为外贸企业节后出货提供坚实保障。
此外,上海港积极服务国家“双循环”战略,针对新能源汽车出口热潮,外高桥港区创新推出滚装船LNG加注“长江首单”服务,海通码头1月装卸商品车超8.7万辆,同比增长15%,更助力中国制造加速“扬帆出海”。
智慧绿色协同发力
今年,数智化继续担任港口提质增效的“核心引擎”。沪东公司创新采用AIV(无人驾驶集装箱卡车)远程作业与传统装卸结合模式,首月吞吐量达47万标箱;明东公司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实现装卸量13.95万标箱,作业计划兑现率100%。
同时,上海港绿色化转型步伐加快。全球首单甲醇燃料“船对船”同步加注作业在洋山港完成,外高桥港区推进岸基供电服务,减少碳排放超千吨。
盛东码头与冠东码头1月份连续开展甲醇燃料“船—船”同步加注作业,做好了外高桥滚装船LNG加注“长江首单”准备工作。
此外,上述两个码头还完成了生产系统一体化运营实测,推进两家码头岸线和堆场资源、大型港机设备、作业人员、通讯设备的共享,提升上海港整体作业能力。
上海港取得“开门红”,是港口人拼搏实干的缩影,更是中国外贸韧性与活力的见证。从市场布局到生产革新,从设施保障到绿色转型,上海港以创新驱动发展,以服务链接全球。
展望未来,上海港将锚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三大方向前行,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将深化AI调度与5G应用,计划年吞吐能力突破630万标箱;全港推广氢能拖车与光伏发电,2025年清洁能源占比目标提升至30%。上海港正朝着“中国式现代化港口”的目标阔步前行。